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理论研究 >> 正文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机制构建
时间:2017-03-30    来源:    作者: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机制构建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

所谓实效性,是“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及其具体实现程度,亦即实际效果问题”[2]可见,实效性,是依据实践目的对实践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判断标准就是实践结果与实践活动预先设定目标的契合程度。实践活动的结果与实践活动的目标越接近,实践活动就越成功、越具有正面和积极意义,其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就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可以解释为,思政课教学这一实践活动结果与思政课教育目标的符合程度。也就是说,思政课实际的教学活动结果是否契合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思政课教学目标,是判断实效性高低的标准。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联合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脱离大学生实际”(48.5%),二是“课程实效性差”(45.0%),三是“授课方式陈旧”(41.6%)和“教材建设滞后”(22.2%)。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要问题的看法与大学生完全一致。传统的灌输式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因而大大降低。[3]

从调查报告可以看出,脱离实际和授课方式陈旧是两大重点问题。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且,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造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的现实。“灌输”教学是必要的,但是有其局限性。如,灌输主客体的不平等性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灌输内容的主观性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灌输教育的强制性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4]由此看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当前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要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主动为学生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学习活力、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主动地自学,积极主动地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5]在思政课教学中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是前提,作为思政课教学设计者和领导者,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把握教学方向,尤其是政治方向,在学生的人格塑造方面发挥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对话,注重运用“启发式”、“问题”、“案例”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从哲学的角度讲,“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毕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外部力量,是外因。这个外部力量能起多大的作用,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一言堂”、“满堂灌”,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如果他不能自己筹划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6]

二、思政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思维方式。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观念。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观念。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的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建立一种良性、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才有可能就某些思想、观点产生共鸣和碰撞,促进教学活动成功进行。其次,把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位中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大量集中在“教”的方面。忽视学生如何“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教师要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为实现学生的主动的“学”提供精神支持。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学生思想动态

首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有切入点。找到思政课理论知识和大学生实际利益的最佳切入点,以学生关注点为切入点,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多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在开展必要的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将所讲理论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对事实和现象的分析来阐释理论。思政课教学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变成无源之水,缺乏说服力。

(三)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问答、讨论、实践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启发式教学是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时,再进行启发。“愤”是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学生在认真思考以后,实在没有头绪,这时候,教师给予启发、引导。“悱”是指“口语言而未能之貌”,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已经有所得,但还不能用语言完整的进行表述,这时,教师要进行启发。在启发的过程中要贯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就是说,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结论。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强而弗抑,学生学习才会感到容易;开而弗达,学生才会真正开动脑筋思考,做到这些就可以说得上是善于诱导了。启发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并重。

三、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机制构建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思政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的思考、体验、强化、反思,最后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教学反馈及时的实践教学机制,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的发挥。

(一) 教学内容明确、主题突出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淡化。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意味着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思政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有针对性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纯洁性。因此,课堂主题必须明确。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适当地教育引导学生,实现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互动。

思政课教学主题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思政课教学的总体目标;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这样,教学内容有教师主导,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发现、挖掘和研究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社会热点、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主动的研究、探索,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会发自内心的认可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二)采用团队、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教学组织形式

思政课教学采用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发挥能动性,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践中可以采用研究型学习与社会性学习、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课内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模式。

以社会实践为例,从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地点的选择、参与实践、参观、体会现实生活、搜集现实材料,最后形成社会实践论文。整个过程没有教师的“灌输”、没有政治的“说教”,现实世界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学生社会实践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到了乡村“旧貌变新颜”、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样的体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党和国家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的主题选择余地大,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充足的兴趣。

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基础上,通过参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社团活动等不同方式进行学习体验或知识运用,在实际动手中获得、强化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多角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思政教学中,建立多角度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或在“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完成知识建构。思政课教学主题、教学形式多元化,评价标准也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教学评价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情感体验、及其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崇信。教学评价应该是多角度、多阶段的评价。过去基于对“整体”、“全面”的评价机制应该被阶段性的评价机制取代。这样,评价机制就变为阶段性的激励机制,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付出正面的、积极的努力,就能获得积极的评价。这样,学生不用为“应试”而完成任务,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地完成思政教学任务,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有提高了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总的来说,在思政课教学中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为学生愿听、爱听、想听的有趣、有效的课程,是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葛喜平.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9 (9): 168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074[]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改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83

A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About The Student Main Body Function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GAOFEI LIYINGPING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here has many obsolete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that leading to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not so good and effectiveness. The author make a improve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s the goal, to play the main role of the studen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rying to construct students pla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the subject position of the mechanism, in order to achieve a perfact effect.

Key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ivity, effectivenes

版权所有: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地址:太原市民航南路16号 邮编:030031 电话:0351-7820613  

晋公网安备 14010502050618号    晋ICP备05007286号